中央环保督察组“回头看”切实解决环境问题
开门见山网
2025-04-05 13:09:57
今年4月,固海扩灌扬水更新改造工程如期竣工,为有效蓄水、科学调水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宁夏2023年出台《四水四定实施方案》,明确取水和耗水总量、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农业灌溉面积、城镇开发边界等22个主要指标,进一步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为使四水四定落到实处,宁夏将健全重点涉水领域标准体系,组织修订完善自治区行业用水定额,制定宾馆、餐饮等节水型载体评价标准,建立健全覆盖农业、工业、服务业和城乡生活的用水定额和载体评价标准体系,更新完善以往空缺的行业定额,切实发挥节水标准在论证评价、节水改造等方面的约束作用。
记者从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厅了解到,宁夏将大力推进四水四定方案落地,横向联结自治区多部门,纵向贯通区市县乡村,从政策、路径、管理、改革等多方发力,系统研究、细化实化,精打细算用好黄河水要综合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共同推进实质性化解,全面提升源头治理能力,切实提高执法队伍水平,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注重联动机制,共同推动府院联动促使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记者:袁小平 兰婷婷)。1月3日,我市召开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办公室第七次扩大会议暨全市推动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部署全市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工作。市领导位西北、任立新、童东和市法检两长出席会议。
会上,部分县区、市直部门、乡镇主要负责人进行了现场述法,通报了我市2023年度行政诉讼、行政争议协调化解情况,安排部署了府院联动化解行政争议工作。会议强调,要切实增强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从政治和全局高度深刻认识开展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专项行动的重要意义,打消行政工作被监督、不舒服、行政权力被干预、不乐意、府院工作被对立、不协调的思想顾虑,把握府院联动的要害在于透过案件看政府依法行政行为刘建仁和好友马克明看中了杨岭村的好山好水,投资1200万元打造集休闲旅游、特色民宿、设施农业、研学教育为一体的杨岭生态园。
2021年10月,泾源县被确定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示范基地,良好生态赋予泾源县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今年前10个月,冶三成的农家乐接待游客2万人次,收入30万元。在外闯荡见过世面的冶三成率先腾出自家的几间房办起了农家乐。就拿刚刚过去的中秋国庆双节假期来说,全区乡村旅游累计接待游客58.7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148.40万元,以有力的数据再次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深刻道理。
手捧生态金饭碗,吃上了旅游饭走进冶家村,红色的瓦房,清澈的流水,宽敞的柏油路村庄背山临水,云雾缭绕,似在童话中一般。当地群众发现,游客大都冲着怡人风景而来,这让他们意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更加注重保护生态环境。
从捧着金饭碗要饭吃,到山水相依共享全域旅游饭,农家人的账单里,写满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秋日的泾源县泾河源镇冶家村,林木斑斓,云雾缭绕,风景如画。清澈的水系、葱茏的树木、浓烈的乡村味道,使这里成为游客记忆中的家乡。今年,冶家村已接待游客20.9万人次,收入809.69万元。我们离景区近,能不能发展农家乐?为了寻找生计与生存之间的平衡点,时任冶家村村委会主任兰生秀提出开办农家乐、发展旅游产业的建议。
现在,下雨也不再担心发洪水了。冶德玉寻思,再也不能按照老方式生活了。美丽杨岭村已发展成当地新的乡村旅游景点。人生故事的改变,缘于一场洪水不了解冶家村历史的人,常误以为这个小村庄的美丽来自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马万红说,村民过上了幸福生活,附近的山林得到了休养生息。全县森林覆盖率由十二五末的33.5%提高到现在的42.24%,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今天的满目青翠,环境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95%,泾河出境断面水质稳定在Ⅱ类以上。
老村保留着过去的样子,土桥黛瓦、木门格窗记录着岁月的痕迹。一下大雨就会引发泥石流,到了雨季,总担心发洪水。
我连续3年带学生来采风作画,真正体会到什么是一年一个变化。2022年,冶家村被列入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冶家村位于泾河源头,紧挨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老龙潭自然风景区,开办农家乐优势明显。乡村要发展,不能走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老路。就这样,冶家村的首批农家乐开了6家。大湾乡杨岭村有一个乡趣和时代感交织的杨岭生态园,这里有书籍、电脑、茶艺、讲堂,成为返乡青年学习和交流的地方。
农家人的账单里,记的是收入,折射出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那时,村民搬家大多掏空了家底,再出资办农家乐,确实很困难。
兰生秀找到思想比较活跃的冶三成、冶德玉、冶银龙等人,一起领头开办农家乐,给村民们做示范。游客在杨岭村尽情游玩、释放心情。
带学生在此写生的美术老师张小莉,看着眼前一砖一瓦、一枝一叶有感而发。美丽村庄吸引天南海北的游客前来品鉴。
从冶家村到杨岭村,都生动诠释着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的深刻内涵,呈现着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现代农村新画卷。冶家村党支部书记马万红说。老庄新村交相辉映,现代传统串起历史文脉。冶三成靠7间客房招待游客,第一年收入3万元,相当于种地三四年的收入。
虽然搬了家,但生活质量却没有多大改善。最多时一天有130多名游客。
刘建仁与南方某餐饮企业签订了高端雪花牛肉销售合同,带着老百姓进行肉牛定制养殖,一头牛可多卖5000多元。至2020年,他的巧媳妇农家乐已经拥有16间客房、35个床位,可同时接待150人就餐。
现在,农家乐是全村的支柱产业,135户村民经营农家乐,户均收入8万元以上,旅游产业创收占村民总收入的80%。当时,六盘山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封山禁牧政策,严禁牛羊上山,村民不能像以前一样进山伐木、放养牛羊。
冶德玉心有余悸地回忆,他说,乡亲们并没有意识到,洪灾是因生态环境被破坏造成的,大伙只是单纯地想办法搬离。要不是那场暴雨,我们可能还在山上守着田地过穷日子呢。在冶家村新村发展农家乐和民宿的同时,老村的发展也被提上日程。于是,他给自己定了新目标,每年从收入中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扩建农家乐。
大伙响应政府号召上山种树,改善生态环境,自觉参与村庄环境整治、开展垃圾分类、建设花园、果园,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今年,冶家村争取3000万元,对新老两村的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对老村庄进行传承保护,挖掘传统村落历史文化,打造红色美丽村庄,留住岁月、记住乡愁。
冶德玉说,这让许多观望的村民看到了希望,纷纷效仿。【短评】好生态孕育好生活小村庄藏着发展大逻辑:从山上光秃秃到植被越来越茂密,从砍毛竹、卖扫帚到在宁夏旅游界闯出名气,我们见证了冶家村的美丽蝶变,冶家村也成为我区不遗余力加大生态环境建设的生动注脚。
2020年8月,冶家村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中秋、国庆双节期间,接待游客1.31万人次,收入57.44万元。